[ 路徑圖 ]


 9月中旬,菲律賓東方與關島附近海面連成大片低壓雲帶,一個熱帶性低氣壓於15日上午在其中漸漸成形,16日8時再升為輕度颱風,命名為“韋帕”。韋帕颱風誕生後,遂由菲律賓東北東方海面朝西北西移動。
 韋帕受其北面太平洋高壓穩定導引,17日5時行至北緯22.4度、東經128.1度,中央氣象局同時也針對東部海面發出海上颱風警報。韋帕颱風的環流經過整合,主要雲系此時已漸趨鞏固;14時,陸上警報發佈,其亦增強為中度颱風。韋帕廣闊的外圍雲層從下午開始飄進台灣東北部陸地,雲圖上可見颱風除了一細小清楚的颱風眼外,還有整個雲系向其東南面擴展並往西南延伸至中南半島的壯觀景象!
 17日夜間,韋帕呈現了迅速增強的情形;18日2時,其中心氣壓降到了極盛的935百帕!然而韋帕颱風外圍的雲帶開始脫離與減少,中心附近的組織則在向內緊縮,因此迎風面的台灣東北部及北部地區僅偶有降雨。清晨颱風中心穿過琉球西南方的石垣島,亦漸漸到達高壓的西南緣,在高壓西側因受華北一帶低壓槽東移而無法再向華中內陸伸展的狀況下,韋帕行進方向即略微北偏,不過中、北部山區此時已出現豪雨,宜蘭、基隆、台北及西北部濱海也開始有間歇風雨。
 韋帕颱風在18日下午掠過彭佳嶼以北,彭佳嶼測得了16級的瞬間最大陣風!韋帕的環流雖籠罩整個台灣上空,但由於本身強勁對流過於集中,對流在海上通過,處於暴風圈內的中部以北及東北部等地,幸未有持續性的強風豪雨。另一方面,韋帕已出現減弱,晚20時的中心氣壓回升為950百帕。
 19日凌晨,颱風中心登陸中國浙江南部的蒼南縣,逐漸轉北前進;氣象局於上午8時同步解除陸上與海上颱風警報。14時,韋帕減弱為輕度颱風,然組織仍算完整;20日2時,其降為一熱帶性低氣壓,殘存雲系繼續往上海、山東半島一帶北移。此次韋帕輕掃而過,並未對台灣帶來嚴重災情,其實颱風本身結構的變化可算是幫了不少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