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徑圖 ]


 8月29日14時,位於關島東北東方約一千多公里海面上的熱帶性低氣壓發展成為輕度颱風辛樂克。辛樂克育成之後初向西北進行,但因為其北方太平洋高壓逐漸加強西伸,使得辛樂克不久後便開始轉為西北西甚至偏西的方向移動。31日8時,辛樂克已增強為中度颱風,其雲系的結構也快速地改善;14時,颱風的中心氣壓降到了955百帕,衛星雲圖上已能夠很清楚地看到了辛樂克的颱風眼。
 即將進入硫磺島附近海域且向西疾行的辛樂克,由於此一路線為前一“露莎”颱風所通過,兩颱相距時間又短暫,海面上甫吸收完的水氣尚未補足,讓辛樂克颱風繼續增強的腳步放慢了下來;9月2日8時,辛樂克移動至北緯24.3度,東經141.8度,即硫磺島東方約不到一百公里的海面上,此時其中心氣壓降為95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秒43公尺,也是威力最強的時候,往後其強度再也未見增強;翌日2時,辛樂克颱風甚至開始稍微減弱,中心氣壓回升到955百帕。
 9月4日5時,辛樂克持續西行到達北緯25.7度,東經131.4度,中央氣象局研判颱風將可能對台灣東北部海域構成威脅,遂發布了海上颱風警報。但北方太平洋高壓與大陸華中高壓相連的情況因華北所建立的一道短波槽自西向東移出而產生斷裂,太平洋高壓停止了西伸,讓颱風的路徑稍微北偏了一些,速度亦因導引氣流逐漸不明顯而放慢;俟颱風中心通過琉球本島及氣象局發布陸上警報後,更一度呈現滯留狀態。5日晚間,辛樂克颱風的走向開始在西南西與西之間搖擺,從衛星雲圖上看,颱風的結構因移速緩滯,於是有轉差的跡象,其環流時而紮實、時而鬆散;6日8時,颱風中心移至北緯26.2度,東經125.0度,台灣北部地區受到外圍環流的影響,已開始出現間歇性降雨,風勢也逐漸增強。
 原本氣象局預估辛樂克會持續以偏西轉西南西的方向穿越台灣北部近海,對北部地區造成類似“西北颱”的效應,且此颱風來襲期間適逢農曆大潮,因此民眾人心惶惶。未料在6日夜間之後,北方的槽線加深,已足夠對颱風的移向產生效用,這使得辛樂克被拉往偏北進行,大幅降低了對台灣地區的威脅;翌日清晨,颱風雖又回復偏西移動,暴風半徑也籠罩著台灣北部地區,但整個颱風的主要環流距離北部陸地已經頗遠,故風雨未較前一天有加大的現象,惟較接近颱風的彭佳嶼、鼻頭角一帶仍吹起十三級左右的最大陣風。7日下午以後,辛樂克威力開始減弱,晚間自浙閩交界一帶登陸中國大陸亦隨即變成輕度颱風,而氣象局在8日5時解除了海上陸上颱風警報;8時其已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
 辛樂克颱風侵襲台灣除了因淡水河漲潮加上大雨使得部份沿岸地區積水,以及其他輕微災情之外,並未釀成巨災。雖說此次颱風預報的誤差僅九十公里,但這也使得氣象局的颱風預報能力飽受各界質疑,甚至還引發了後續的媒體報導與氣象主播等諸多爭議,也算是為台灣民眾帶來了一次另類的颱風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