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徑圖 ]


 聖帕颱風是這一年西北太平洋上強度最強的颱風,它始見於8月13日2時的地面天氣圖上。在此之前,自台灣附近至關島西方海面皆是大片低壓帶,台灣中南部從“梧提”颱風侵襲後便難以擺脫降雨的天氣,聖帕則是逐漸在關島西北西方聚集雲系並醞釀而生;初時其位於一南一北兩高壓間所形成之鞍型場內,極為緩慢地偏西南西移動。
 強度發展上面,聖帕增強的速度則不慢,14日8時便升為中度颱風,中心氣壓為970百帕。從衛星雲圖上看,颱風整體環流雖不算太大,但結構頗為紮實;15日8時,聖帕颱風移到北緯15.6度、東經128.6度,中心氣壓再降至935百帕!而其中心亦隱約可見一細小的颱風眼。此時,日本南方的太平洋高壓開始增強並且向西伸展,聖帕颱風位居高壓西南側,導引氣流愈趨明顯,故朝向西北加快速度進行,直指台灣東南部海域。
 15日20時,聖帕增強為強烈颱風。翌日8時,中央氣象局發佈海上颱風警報;11時,聖帕颱風的中心氣壓已到達92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則為每秒53公尺,這是聖帕強度的極盛期!台灣地區逐漸受其外圍下沉氣流影響,另外也出現了不小的風勢。聖帕的雲系組織隨強度的增加而不斷擴大,此時的颱風眼更是清晰且渾圓!16日傍晚開始,部分颱風外圍雲層移進台灣東部陸地;20時,氣象局對東部及東南部等地發出陸上警報,颱風中心距離台東尚有六百公里左右,而其南面的諸多雲系則籠罩菲律賓呂宋島上空多時,當地豪雨已傳出災情。
 17日清晨及白天這段期間,聖帕發展出了雙颱風眼,颱風厚實的雲團逐步抵達台灣上空,東半部地區自中午前後開始降雨,北部與西半部在午後的天候也局部呈現不穩定。17時,聖帕颱風移到北緯21.4度、東經123.2度,行進速度略有放慢,暴風半徑已接觸台灣東南部陸地;雷達圖上能夠觀察到其清楚可分的雙眼結構!宜蘭地區及其山區從傍晚起雨量尤其龐大,蘭嶼此時則吹出了15級陣風。入夜以後,花東一帶的風雨狀況漸趨頻繁,而北部地區到了午夜和次日凌晨,風雨才開始顯著,顯示聖帕結構之集中。
 受到陸地破壞其組織,聖帕於18日2時減弱為中度颱風。然而對台灣的威脅即將進入最高峰!蘭嶼在凌晨進一步颳起了17級瞬間風;清晨5點40分,颱風中心在花東交界之秀姑巒溪口登陸,成功亦出現16級強風,花蓮地區陷入風強雨驟。聖帕進入陸地後強度再大幅減弱,但環流雲系仍相當厚實地覆蓋全台各地,中南部的風雨漸增,山區雨勢更是大量傾瀉!11時,颱風西移至北緯23.8度、東經120.2度,即已從濁水溪口出海;中心氣壓已回升為960百帕。
 18日中午以後,基隆、台北的風力仍強勁,宜蘭風雨狀況亦持續著,蘇澳陣風達12級!花蓮、南投、新竹和高雄、屏東等地逐漸有溪水暴漲及停電等災情,南投廬山溫泉橋名勝遭到淹沒。颱風於晚間逼近大陸福建沿岸,其南端雲系使台灣南部仍降雨不斷,累計18日一天在屏東縣瑪家即降下760毫米的雨量。
 聖帕在19日2時減弱為輕度颱風,並即刻自福建廈門附近進入中國大陸;中央氣象局在14時解除其陸上及海上警報;至20時,其已變為熱帶性低氣壓。高屏山區的雨勢在19日依舊驚人,聖帕殘留雲系在華南一帶與台灣附近直至數天後才完全散去!總計前述之屏東縣瑪家於17日到20日共降雨1271毫米,雨量居此次風災全台之冠,宜蘭、花蓮山區累積雨量亦多,花蓮縣天祥在同一段時間便累計達991.5毫米的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