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徑圖 ]


 時序進入初秋,熱帶洋面上擾動仍活躍,位於南海有“利奇馬”颱風形成西移,菲律賓東方海面亦有低壓醞釀。10月2日上午8時,該低壓增強為輕度颱風“柯羅莎”。柯羅莎此時北邊有高壓在東海及琉球一帶盤踞、菲律賓東南方則是赤道高壓,使得颱風只能在原地滯留打轉。
 柯羅莎颱風停滯的過程中,強度發展頗為明顯,但雲系結構卻不佳,雖可從衛星雲圖上看見一個直徑很大的颱風眼,然颱風北側環流則因乾空氣的吸入而導致雲層稀薄。3日8時,柯羅莎升格為中度颱風,南邊的赤道高壓勢力出現減退跡象,因此颱風便逐漸開始朝西北進行;柯羅莎颱風在4日2時的位置來到北緯18.3度、東經128.9度,前一天其北側的結構缺陷已近填補完成,中心氣壓降為940百帕,14時再下探至935百帕,逼近強烈颱風!
 位於東海的高壓系統範圍仍維持,加以關島附近有另一高壓中心正增強西伸,兩高壓在柯羅莎颱風附近形成的氣流大略為西北西至東南東走向,颱風則依引導持續移向台灣東南部海面,氣象局在4日17時即發佈海上警報。柯羅莎於晚間20時進一步增強為強烈颱風,此時其雲系組織已頗為結實,颱風眼依舊碩大渾圓!而颱風西北側的外圍雲帶掃進了東北部與北部地區,天氣漸漸轉差。翌日5時,柯羅莎的陸上警報發出,上午以後東海一帶的高壓中心開始有減弱的趨勢,這使南邊的柯羅莎行進方向漸往北北西偏,20時的中心位置抵達北緯21.9度、東經124.8度;這一天下來,東半部、北部及其山區皆出現降雨,東北部與北海岸還有較大的風雨情況發生。首當其衝的宜蘭、花蓮等地自6日凌晨起進入颱風暴風半徑,北部各地於清晨後則風強雨急。
 6日上午8時,颱風行至北緯23.8度、東經123.5度,即在花蓮東方約200公里左右之海面上。受到台灣地形效應的影響,柯羅莎颱風開始轉西並明顯加速前進!東北部、北部已是更甚清晨的狂風暴雨不斷!蘇澳於上午吹出14級風,基隆陣風亦達12級。同時,花東附近沿海發展出一個副低壓中心,台東當地的氣壓下降並颳起焚風,成功地區在中午時分溫度也開始升高。俟颱風中心向蘇澳一帶接近,蘇澳在中午的瞬間最大陣風更達16級!宜蘭、基隆也出現15級陣風,台北則有12級。
 不過,柯羅莎的動向隨著與陸地距離的縮短而出現戲劇性的變化!由於東南部的副低壓致使花東外海的氣壓很快地下降,颱風中心原預估將在蘇澳附近登陸前,竟始料未及地貼著蘇澳到花蓮沿岸向南移動!15時其位置還在北緯24.6度、東經121.9度,一小時後中心下墜到北緯24.2度、東經121.7度;花蓮的風向因此突然轉變,並在15時左右出現焚風,風力一度達13級!至於北部各地依舊被強勁風雨肆虐著,雨勢讓部分河川的水位急遽上漲,新竹尖石鄉鳥嘴山自8時至14時當中降即降雨292.5毫米,台北縣三貂角在14時至15時更下了142毫米的時雨量!豪雨的情況並逐步由北往中南部山區延伸,平地的風雨也明顯起來;此外東北部許多地方也狂風而電力中斷,傍晚在西北部的桃園和中部沿海梧棲還颳起15級強風。
 17時,柯羅莎開始往東南移出至北緯24度、東經121.9度,此時其結構遭陸地破壞,已減弱為中度颱風,經雷達圖觀之,颱風眼已填塞消失。晚21時,颱風再北移到北緯24.4度、東經122.1度,接著於22時30分在宜蘭頭城附近登陸,形成與民國94年的“海棠”颱風雷同、皆是中心在東部沿岸繞圈後再次進入陸地的罕見現象;而柯羅莎亦成為近六十年來第三個於十月份登陸的颱風。深夜後柯羅莎颱風隨即從基隆附近出海,環流並持續削減,北部的風雨晚間就大幅趨緩,但中南部的龐大雨勢則維持;7日8時其轉為輕度颱風,在台灣海峽北部轉偏北進行。下午3時左右,柯羅莎自浙江、福建交界進入中國大陸,馬祖地區仍在暴風警戒範圍內,直到20時陸上警報全面解除,23時再解除海上警報。
 8日8時的地面天氣圖中,柯羅莎已減為熱帶性低氣壓。此次颱風侵台,宜蘭縣太平山累積雨量共1095毫米,嘉義縣奮起湖更有1118毫米的總降雨量!而全台各地災情亦慘重,柯羅莎重創共造成11人死亡、128人受傷,還有2人失蹤,強風及豪雨釀成的水患使農林漁業損失達42億元以上!讓人不禁思索,若柯羅莎颱風沒有在東部外海繞那一圈,受災狀況可能更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