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的颱風,多半都發生在菲律賓以東的海上,如加羅林群島等地;這些地方,大約都在北緯十度左右,也就是在東北信風帶以內。每屆夏季,太平洋上經常有高氣壓,颱風形成後,就跟著高氣壓的環流,偕同東北信風向西進行,又因為地球自轉的偏向力,使其逐漸向右偏,於是就朝西北西,或西北進行。因此,大多數的颱風,都是指向台灣的方向。
 當颱風漸漸進行到北緯二十度至三十度之間後,又受到強勁的西風之影響,被迫再漸漸轉向東北,跟著西風向東北方推進。台灣位於東經一一九度至一二二度和北緯二一度至二六度之間,位處北太平西部颱風侵襲區內,也是颱風轉向之處,此外菲律賓、琉球、日本等地,颱風也經常通過。
 根據多年來的記錄統計,台灣每年五月至十一月間,常受颱風襲擊,故稱之為颱風季。其中又以八月為最多,七、九兩月次之,在此颱風季中,無論是在海上航行,或在港內停泊的輪船,都應特別提高警覺,注意防範,以免遭到無謂的損失,避免發生不幸。

[ 回上一層 ]

 

 你如果能留意,便會在颱風來臨的兩三天前,發現很多預兆,而及早採取適切的防範措施。現在就把颱風來臨前十個較為顯著的徵兆列舉在下面:
 【一】高雲出現:因為颱風最外緣的卷雲,是一種白色羽狀或馬尾狀的高雲,當這種雲在天空的一方出現,並逐漸增厚而成為較密之卷層雲時,就表示這個方向,可能有一颱風正在推進。
 【二】雷雨停止:每屆炎夏海面上空時常形成雷雨,如果雷雨突然停止,就表示可能有颱風接近。
 【三】能見度良好:颱風來臨的一兩天前,能見度特別良好,在海天相接處,如果有陸地及島嶼,往往皆能清楚可見。
 【四】長浪:台灣近海,因夏季風力溫和,海浪亦較平穩,但遠處若有颱風時,必然波濤洶湧,形成長浪。
 【五】海鳴:颱風逐漸接近,長浪也相對增大增高,拍擊海岸及崖石,發出「吼」聲,離岸不遠的航行船隻,一定會聽得很清楚。
 【六】驟雨忽停忽落:高雲出現後,雲層漸密漸低,致常有驟雨忽停忽落的現象,這也是颱風接近的徵兆。
 【七】風向反常:台灣近海在夏季常是西南風,風力較為緩和,但如轉為東北風,則顯示颱風已逐漸接近,並已開始受到颱風邊緣的影響,此後風速將逐漸增強。
 【八】特殊晚霞:颱風來臨前一兩天,海平線上常會於日落時,發出數條輻射狀紅藍相間的美麗光芒,直射天際,再收斂於東方與太陽相對稱之處,這種現象,稱為「反暮光」,也是颱風來襲的預兆。
 【九】海陸風不明顯:平時白天的風自海上吹向陸地,夜間則由陸地吹向海上,稱為海風與陸風,但在颱風來臨前數日,此種現象就不明顯。
 【十】氣壓降低:根據以上各種現象,作成綜合研判,如果再發現氣壓逐漸下降,則表示已進入颱風威力的邊緣。

[ 回上一層 ]

 

 現在把全省特別規定的颱風警報信號,分別敘述如下:
 【一】海上強風特報:當海上風力到達六級或六級以上時,白天懸掛黑色圓筒一隻,夜間則懸綠燈一盞,以促使船隻注意。
 【二】海上颱風警報:氣象局發現颱風可能侵襲本省或金馬地區,距離海岸一百公里以內近海,而有危及近海船隻航行時,在可能侵襲本省或金馬近海至少二十四小時前發布,白天懸掛黑色圓筒兩隻,夜間則懸綠燈兩盞,並每隔六小時發布一次。
 【三】海上陸上颱風警報:當氣象局發現颱風可能侵襲本省或金馬陸地時,在可能侵襲至少十八小時前發布,白天在各港口及各氣象台站懸掛黑色圓筒三隻,夜間懸掛綠燈三盞,並每隔六小時發布一次,必要時會加發之。
 【四】解除警報:當颱風離開本省及金馬陸地,對陸上威脅解除時,即發布解除陸上颱風警報,俟颱風遠離本省及金馬近海時,再解除海上颱風警報。
 氣象局所發表颱風警報的內容,共包括下列各類事項:
  一.次號:說明本颱風警報是本年第幾次,本次的第幾號。
  二.發步時間:是指該警報公開發布的時間。
  三.颱風種類:說明是強烈颱風、中度颱風或輕度颱風。
  四.中心位置:是指颱風眼的位置,介於北緯多少度,與東經多少度。
  五.進行方向:說明颱風中心將往何處去。
  六.進行速度:說明颱風中心移動的速度,以每小時行走若干公里計。
  七.最大風速:說明颱風中心附近的最大風速,以每秒進行若干公尺計。

[ 回上一層 ]

 

 在颱風前進的時候,如果前方有高氣壓,就會被阻擋,而無法繼續前進,正像水不能向高處流一樣,受阻的颱風一定會向氣壓較低的地方進行,所以發生了轉向的情形。
 颱風的路徑各不相同,自從有紀錄以來,還沒有發現過兩條路徑完全相同的颱風。不過概略來說,一般的颱風路徑,可以歸納成兩類:
 【一】這一類颱風起自菲律賓東方海面,向西北進行,經巴士海峽,入南海,在中南半島或廣東省登陸後消滅。
 【二】另一類颱風產生於加羅林群島及馬利安納群島附近的海面,向西北西進行,大約到達北緯二十度至二五度後,先轉西北,再轉向東北,形成一拋物線狀的路徑,至高緯度即趨消滅,或轉變為溫帶氣旋。
 以上兩類,前者稱為西進颱風,後者稱為拋物線颱風。
 颱風增強後,常可使它的移動速度加快。不過,速度太快的颱風,其壽命多半不長;如在中途,其速度突然變慢,很可能表示颱風要增強,或者將要轉向,轉向後的颱風,其速度會再度加快,可達每小時三十公尺以上。
圖三 颱風進行路徑示意圖

[ 回上一層 ]

 

 颱風來臨時,對海上航行的船隻,均能構成很大的威脅,此時,如果萬一不幸陷入颱風範圍內,應立即設法知道船是颱風的那一部位,和這個部位的性質及危險程度,以便及時設法脫險。
 氣象及航海學家們,曾根據颱風各部位的性質,將整個颱風畫分成可航半圓及危險半圓,藉以協助船隻化險為夷。
 以西進颱風而言,在颱風進行方向的右側半圓是危險半圓,左側半圓是可航半圓。
圖四 危險半圓與可航半圓

 在颱風的右側,通常是偏東的風,尤其是右側的前半﹝即最危險象限﹞是東北風,與夏季西太平洋的東北信風合併,而增加了風勢;至於在可航的半圓內,則是後半,它是較為安全的所在,所以在海上航行的船隻不幸陷入颱風圈,應儘速設法進入這個象限,以避免發生危險。
 但是,在危險半圓中,又以前半部最為危險。因此以颱風眼為中心所構成的暴風圈,又可分為四個象限。第一象限是危險半圓的前半,風雨最為險惡,其危險性亦最大;危險半圓的後半及可航半圓的前半,為次危險的兩個象限,雖較平穩,但仍險惡可怖;至於可航半圓偏南的風,可以和東北信風抵消一部分,減小風力。尤其在安全象限﹝即可航半圓的後半﹞中,吹的是西南風,與東北信風剛好相反,使其抵消最多,故也最為平穩,這就是危險半圓的風力,大於可航半圓的解釋。


[ 回上一層 ]